熱點推薦
建校百年!東北大學,為國擔當撐起民族脊梁
發布時間:
2023-09-08
作者:
來源:
數據洞見未來 青塔
夏日未消,沈陽卻已經不大能感受到炎熱了,正是讓人舒服的溫度。微涼的風拂過東北大學上萬名新生,吹向百年校慶的倒計時牌。
1923年4月,沈陽還未入夏。剛剛成立的東北大學內一派繁忙,正孕育著一顆御侮興邦的火種。
這顆火種穿越百年時光,燃燒著奧運賽場上劉長春眼中灼灼的火炬,擦過了沖鋒在愛國運動前列的“東北大學”橫幅,迸發出東北工學院鋼鐵淬煉的火花,又乘著微風種到東北大學向來平直寬闊的道路上,來來往往一代又一代東大人的根骨里。
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晨光熹微,東北大學的北陵校舍還籠罩著一層薄霧,早讀的學生已經拿到了最新一期《東北大學周刊》,校長張學良在不久前為它題詞:急起直追。
這四個字重如千鈞,一筆一劃書寫著東北大學興學育人,文化救國的寄托。
所以它開辦工廠,男女同校,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這里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筑系,成為東北最高學府。
圖 | 東北大學舊址
九一八事變后,東大在流亡路上燃起教育的星星之火,穿透硝煙,匯集成一條不滅的星河。
1938年,學校遷往四川省三臺縣時,僅有2個學院,不到300名學生。等到離開時,東大建制已達5院12系,擁有700多名學生,開始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圖 | 東北大學流亡路
離開三臺縣后,東北大學重返故土。彼時,新中國百廢待興,東大再次扛起“辦學強國”的重任。
1950年2月,毛澤東主席訪蘇途經沈陽時,就東北工業發出指示:“鞍鋼出了鋼材,還要出人才。”新中國對工業人才的渴望,賦予了東大新的責任和使命。為貫徹落實毛澤東主席這一重要指示,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迅速行動,于1950年8月將沈陽工學院、撫順礦專、鞍山工專三校合組,主持創辦了新中國專門培養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東北工學院,校址設在沈陽南湖,由著名冶金專家靳樹梁擔任院長。
釩鈦磁鐵礦的冶煉是能源開發啃不下的“硬骨頭”,在靳樹梁的帶領下,東大師生在100米的高爐上一點點改進,用6年時間解決了這一世界性難題,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鋼鐵是國家工業的筋骨,東大王國棟院士帶領我國軋制技術及其自動化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軋機的轟鳴中反復穿梭,終淬煉出世界上第一塊“超級鋼”,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圖 | 東北大學復名
工業讓東北大學愈發強大。先后入選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后,2022年,學??刂瓶茖W與工程、冶金工程兩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前1%學科由4個增至8個。
近5年,東北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2項,2019年更是取得歷史性突破,共有6項成果獲獎,其中雙牽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位列全國高校第九。柴天佑院士帶領團隊開創的全流程決策與控制一體化理論,被寫入國際自控聯引領未來自動化發展方向白皮書。
白鶴灘水電站、川藏鐵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飛船、新一代戰艦、核潛艇等一項項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都刻下東大人愛國報國的印記。東大巡天、探地、潛海,奮斗的足跡走遍祖國山河。
圖 | 東北大學火箭廣場
如今,東北大學瞄準學科交叉,以院士領銜的戰略科學家團隊以及一批高水平青年創新團隊,將“控制科學與工程”與“冶金工業流程”學科群融通發展。為著“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未來,東大又一次將自己融在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
一次又一次,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東大始終應答著世界進化之洪潮。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1988年,劉積仁穿過熙攘的人群,踏進了東北大學信息學館一間空蕩蕩的教室,只有3臺電腦的這里是他和2個同事創建的研究室。剛拿到3萬元經費的他,恨不得把錢掰成兩半花。
圖 | 東軟的起點:3個人、3臺電腦、3萬元
此時的劉積仁沒有想到,幾年后,他站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那間小小的研究室孵化成了中國第一家軟件上市公司——東軟集團。
孵化它的是我國第一家大學科技園——東北大學科技園,圍繞著科技園,沈陽市三好街成為上世紀90年代我國最有影響力的IT產業發展聚集區之一,東軟也成為東大產學研辦學的典型代表。
今年3月16日,東大學生孫璐站在“挑戰杯”決賽的賽場,終于理解了劉積仁站在研究室里煎熬又期待的心情。會場響起熱烈掌聲時,自己所在團隊研發的“功成身退”的“人體補丁”——生物可降解鋅合金獲得金獎的信息,還在孫璐腦中盤旋著。
圖 | 東北大學獲“挑戰杯”金獎
從全國3000余所高校33萬個項目中突出重圍的是東北大學,賽場上的大多數人其實并不意外。
白山黑水,沃野千里,滋養著東北大學富饒的創新創業土壤。學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覆蓋面已達到100%,在遼寧注冊學生企業94家,其中千萬級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
近些年,學校與東北各類企業簽訂技術合同1261項,與遼寧科技型企業共建產學研聯盟59個,本土孵化落地科技企業近100家,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超50%。
圖 | 東北大學是振興東北的源泉
在具體項目上,轉化合同交易額超9億元,超過1億元轉化項目2項,超過1000萬元轉化項目20項,轉化交易額連續3年進入直屬高校前10位。
2022年,東北大學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頒布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單位),學校兩項成果獲得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二等獎。
在南湖校區的北面,百年前,這里是當時規模和實力居國內高校第一的東北大學校辦工廠。1926年,火車開過的蒸汽拂開時間的塵土,東大的學生正在熱火朝天地修造東北各鐵路局送來的車輛。
圖 | 東北大學校辦工廠外景
從那時起,在白山黑水間進行產學研就扎根在東北大學的血脈里,這股血脈淌過輝煌與衰敗,成為今天振興腳下這片廣袤土地的源泉所在。
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
8月的最后一天,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院士在遼寧省開學第一課的現場,提起了自己的老師林韻梅教授。
林韻梅將巖石力學引入中國,是東北大學第一位女博導,而這一切都始于1950年,包括她在內的106名東大學子毅然“為國轉系”學習采礦,這批愛國青年被稱為“54煤”。
圖 | “54煤”
百年間,唱著“惟知行合一方為貴,惟自強不息方登高”成長起來的40余萬東大人、70余位中外院士,一刻也不敢忘“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
要“為新中國的建設建功立業,奮斗終身”的中國工業生態學之父陸鐘武院士,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冶金爐專業;
“我靠煉鋁以渡,也將奮斗不已”的中國鋁業之父邱竹賢院士,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有色金屬冶金學科,編寫了第一本鋁冶煉教材;
堅信著“既然外國人能搞出來,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行”的李華天教授,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模擬電子計算機,讓東大在1959年擁有了國內最早的計算機專業。
二十幾年后,李華天在東北大學計算機軟件專業的課堂上侃侃而談,下面坐著的新生目光灼灼,而里面有位學生叫劉積仁。
圖 | 李華天教授
就這樣一代又一代,“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的情懷在東大人心中扎根,又隨著東大人奔向萬千世界。
在風霜雪雨的邊防,東大校友國防生巴興保衛著人民的安定;在夜以繼日的實驗室,東大校友車德會破解“圓珠筆之問”,讓國產筆用上了自己的筆尖鋼;在萬籟俱寂的萬米海底,東大優秀畢業生趙兵駕駛著“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圖 | 趙兵在駕駛“奮斗者”號
今年是東北大學建校100周年。9月16日,學校將舉行百年校慶慶典活動。東北大學的百年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共命運、與東北共榮辱的自強不息的奮斗史,是一部以教書育人為使命、以學術創新為己任的知行合一的發展史。百年東大始終堅持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
白山黑水的質樸而雄豪浸潤著校門四根頂天立地的立柱。在天與地之間,是東北大學。
圖 | 東北大學